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理论广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讲稿

发布日期:2018-11-07 来源:基础理论教研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共柳州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室  覃剑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连续的动态过程,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认清历史形势,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时机,敢于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每过一个时期,每到一个关节点,多进行这样的反思和追问,有利于唤起初心,避免迷茫迷失,有利于把握形势,避免进退失据,有利于辨识风险避免落入陷阱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一整套的研究判断形势任务确定历史方位的机制方法,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巨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顺应时代潮流诞生的,也是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壮大和成熟的。党的19大报告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做出了的判断呢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

(一)中国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党的十八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历史起点,5年来“超常性”发展,例如:反腐败斗争的“超常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超常性”科技创新发展的“超常性”生态文明建设的“超常性”。今后我国“超常性”发展还有许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生产力方面,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转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

在生产关系方面,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更加注重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在上层建筑方面,由国家主导体制转向更加注重在共产党领导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社会发展方面,由过去注重重点突破和不均衡,走向今天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

在外交领域,由过去回应挑战式外交,走向今天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倡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当时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明确的表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0多年过去了,人民的需要状况和社会生产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19大报告就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

(三)党的奋斗目标有了新要求

定的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提前15年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则充实提升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四)国际环境发生了新变化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树大招风”效应日益显现,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国家和国际势力对我们的阻遏、忧惧、施压有所增大,这同样是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现在,我国发展同外部世界的交融性、关联性、互动性不断增强,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也充分考量了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的新变化。

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在科学把握时代趋势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化,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科学把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已经遇到、将要遇到、可能遇到和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基础上作出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内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主要内涵

1.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人的优势之一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呢,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又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不断的回答新问题作出新变革推动新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2.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我国要用10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这种转变不但速度、规模超乎寻常,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也超乎寻常。

3.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一个时期以来,贫富差距过大基尼系数长期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咱们老百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诸多的困惑质疑以及不满,症结就是贫富差距过大1992年出,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的时候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新时代中的这个是,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体现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9大报告共有六处提到共同富裕,第一次出现在描绘新时代什么样,就是这一次第二次出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之一,叫做,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次呢,出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个基本方略之一,叫做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四次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候,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五次,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目标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基本实现。第六次出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那一部分叫做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19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第一次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坚信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4.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人均GDP在3000美元—10000美元的阶段)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同时,快速发展中积聚的问题集中爆发,造成贫富分化加剧、产业升级艰难、城市化进程受阻、社会矛盾凸显,经济长期停滞等,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像南美国家的阿根廷、亚洲的菲律宾就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多年未摆脱这一困境。

5.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牢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追求,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历史上,中国曾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一定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的繁荣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新时代的特征

1.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

今天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化,但还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因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社会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文化生产能力、生态生产能力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要进一步摆脱不发达因素,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

2.新时代的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但没有改变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这是因为,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在世界217个经济体中排名第97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人类发展指数在18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90位。我国劳动生产率仍与美国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生态基础薄弱等基本国情,发展的硬约束条件没有变。

3.新时代的中国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我国当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与以往传统经济体系不同,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从主要依靠增量扩能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4.新时代的中国从以GDP为中心转向以人民为中心。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从富裕转向共同富裕。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核心目标,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民,生产力发展的目的为了人民,生产力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生产力发展推动民富国强,而民富特指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其次,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富强,而且包括政治的民主、文化的文明、社会的和谐、生态的美丽等各方面。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全面发展生产力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核心点,大力发展经济生产力、科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一)对于中国而言,它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1.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三个阶段是一脉相承、递进发展的。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这三者的关系。

2.强起来靠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党章

讨论题:印度经济有可能在本世纪追上中国吗?印度式现代化:是弯道超车还是空中楼阁?

(二)对世界社会主义而言,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世界社会主义正开始走出低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1)世界范围内反对和变革资本主义的运动集中开展

2)处于新一轮衰退期的世界资本主义与处于新一轮上升期的世界社会主义之间的竞争与博弈更趋激烈

3)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化趋势与加强协调联合的国际化趋势并存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正与日俱增

2.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最大、最稳固的阵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中心

3)认真研究中国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做贡献的战略、内容、途径和方式

4)为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说过:“我们中国要用本世纪末期的二十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共七十年的时间,努力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我们要用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实践,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习近平也强调了同样的思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三)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1.为发展中国家选择自己的道路和制度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英美等国自由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不可复制。新自由主义向发展中国家的输出即“华盛顿共识”,失败已成共识。当前,新自由主义困境重重。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的长期性,已充分暴露出新自由主义的问题和弊端第一,世界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更加突出。具体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不平衡发展和国际分工的畸形化,而发达国家内部也存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第二,世界经济产业布局固化现象更加突出。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第三,从经济政策到政治制度的新自由主义成为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载体的趋势更加突出。

中国正在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特点,挖掘自身发展潜力的现代化道路,如果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将为发展中国家选择自己的道路和制度积累了成功的经验第一,要以推动公平分配为切入点,为持续增长培育新的基础。第二,要以提升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构造经济增长新的动力。第三,要以循序渐进的城市化为依托,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支持。第四,要以扩大和完善国内市场为保障,降低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

2.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公共产品。

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全球秩序、全球治理成为了世界人民共同的呼声。面对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伏彼起以及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病、气候变化等等挑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敢于作为也有所作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着力推进全球化进程、切实维护国际秩序,并为全球治理提供了诸如亚投行、“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公共产品,为解决人类所遇到的世界性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亚投行起步以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理解、支持和响应。“一带一路”得到了沿线65个国家的拥护,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方面加强了共识,加大了力度。尤其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目标,更加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和价值,也受到了世界的普遍欢迎。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意识形态和多样化文明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寻求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最大限度地整合世界各国的积极力量,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思,代表了国际社会理性发展的方向与趋势,特别是道出了发展中国家平等走进国际舞台的心声,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充分表达,将在应对世界重大挑战从而推进全球治理和全球化进程方面展示更大的魅力。

3.为化解世界矛盾和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当今世界既面临由来已久的老问题,又面临新形势新背景下出现的新矛盾,积重难返,错综复杂,需要创新思维、理清思路,以科学理性的方式方法去认知、把握、化解。这方面中国在长时间的实践中作了有益的探索,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化解矛盾和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从世界历史上处理国际问题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和提升,还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提炼出符合当代客观实际的思维方法,使中国智慧在当下熠熠发光。发掘中国“和”“合”文化的深刻底蕴,中国提出以对话取代对抗、以结伴取代结盟,平等、协商化解世界难题;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抛弃“民族优越论”,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摒弃零和思维与零和博弈,代之以正和思维和合作共赢、合作双赢、合作多赢;抛弃“文明优先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些思维方式和方法,对于化解世界矛盾、促进和平与发展行之有效,有利于促进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平等、共赢的方向发展,是中国这个负责任的大国在解决人类问题方面的积极作为,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