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理论广角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讲稿

发布日期:2018-11-22 来源:基础理论教研室     作者:耿静红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中共柳州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室 耿静红

 

一、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背景

(一)是对我党历史经验的总结

毛泽东:“两论”是毛泽东 1937 年 4 月至 7 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所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部分章节。特别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出现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惨重的损失。发表“两论”时的题解明确指出“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矛盾论》是“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邓小平:“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的名言,毛泽东极为赞赏,一再加以引述。1945年2月15日,他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说:“邓小平同志讲:事情怎么样办?照辩证法办事。我赞成他的话。”1957年1月27日,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又说:“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我看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

陈云:一九四七年,陈云奉命主持辽东分局南满根据地的工作,一次会议上陈云提到说我们可不可以少犯错误?这个问题提得好。拿我来说,我是中央委员,我犯了错误,影响就比较大。我们怎样才能少犯错误,或者不犯大的错误呢?在延安的时候,我曾以为自己过去犯错误是由于经验少。毛主席对我说,你不是经验少,是思想方法不对头。他要我学点哲学。过了一段时间,毛主席还是对我说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他以张国焘的经验并不少为例加以说明。第三次毛主席同我谈这个问题,他仍然说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

(二)提升思维方法的需要

1、辩证思维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思维方式。恩格斯提到说:“对于现今的自然科学来说,辩证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辩证法才为自然中出现的发展过程,为各种普遍的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向另一个研究领域过渡,提供了模式,从而提供了说明方法。”

2、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需要辩证思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充分暴露和尖锐化以及革命危机开始成熟的时代,列宁加紧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研究。习近平同志强调说“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与现实意义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掌握这一原理主要在于打破我们思维的狭隘性,克服只从物质或精神出发来思考问题的片面性,提高我们的思维广度,开阔我们思维的视域。

 1、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是对我国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 。我国“一五”计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绝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 完成率在十个五年计划中仅次于“六五”和“八五”。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了中国钢产量翻一番的决定,即从1957年的535万吨增加至1070万吨。这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提出:“人民公社将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它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还说:“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这次会议,是党发动、领导“大跃进”运动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它全面制定了“大跃进”运动的各项主要计划,把党的“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发展到了顶峰。会后,以全民大炼钢铁和大办人民公社为主要标志,“大跃进”运动达到了高潮。

坚持实事求是是一个国际问题。赫鲁晓夫在批判中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同时,也在苏联搞起了“冒进”运动。1958年苏联是个丰收年,粮食产量达到86亿普特,创历史记录。赫鲁晓夫被胜利冲昏头脑,认为农民的个人副业已失去意义,通过行政命令大大压缩农民的宅旁园地和自养牲畜的头数,甚至下令完全取消国营农场职工的个人副业,导致农民个人生产的农副产品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1958年1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力争在最近几年,最迟不超过1961年,在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莫斯科州和白俄罗斯共和国保证把肉类产量增加一倍。其他各地也跟着调高肉类生产计划。这样,高指标、浮夸风蔓延到苏联全国。

 2、统一社会意识,发挥意识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习近平

1917年8月23日,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给老师兼好友黎锦熙写了一封信,分析了他对时局的看法。在1917年8月给黎锦熙的上述信中,毛泽东还说:“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当时,他因未得大本大源之道而心中茫然。而到了1920年夏后,毛泽东心中的解决中国问题的大本大源之道开始明确起来。他明确提出:对中国问题,“不赞成没有主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这个主义,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辩证法的两大原则:联系和发展

 1、注重事物的内外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多样的、普遍的,即任何事物都同其它事物相互联系,作为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内部也彼此联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彼此联系的有机体。因此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坚持全面的、普遍的联系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不是地域的历史现象,而是世界性的历史事件。“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因此共产主义不是一种独立现象,社会主义要想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就要成为联系的推动力量。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既是我国走向世界,更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

 2、坚持发展的过程论

(发展具有方向性和过程性,一切事物都处在过程之中,任何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任何社会的发展总是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过程。因此,对于发展,既要坚持发展的阶段性观点,又要对发展具有容错性。对于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两个时期不能相互否定,即“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三)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律

(对立统一律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把握对立统一律需要正确理解矛盾,以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到,“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

1、矛盾的同一与斗争:一分为二

(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斗争性是其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

矛盾一方面意味着问题,一方面也意味着机会。当下我国社会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矛盾,从表面看,这些矛盾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发展,但就其内在来看,正是这些矛盾的显现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方向。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但现实中的矛盾却各不相同。每一事物及其运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既有性质上的共同性,即共性,又有特殊性,即个性,从而体现出矛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对于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李瑞环同志在《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中以“木头”为例,作了生动的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向来对自己学说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如马克思晚年曾提醒人们注意,不要把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一般原理,当作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如果这样做的话,那就会在给他“过多的荣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了他“过多的侮辱”。恩格斯晚年告诫向他求教的俄国人,希望他们“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他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

3、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

(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总体,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非决定作用的是次要矛盾。在主次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主导作用的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即矛盾的次要方面。)

习近平同志强调说,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

三、掌握唯物辩证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学习辩证法,除了掌握辩证法的相关内容,还要理解辩证法的本质精神。马克思提到自己的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因此,从其本质可以提炼出三个方面的要求,即问题意识、历史眼光以及实践运用。

(一)问题意识是前提

具有问题意识是辩证思维的前提,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进而推动事物发展。马克思向来重视对于问题的发现,提到说“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恩格斯也评价说,“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在当下,对于治国理政,习近平同志说“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

(二)具有历史眼光是基本要求

历史眼光表现为对历史发展趋势或方向的预测。具有历史眼光才能科学判断社会前进的方向,使辩证法的运用能够方位正确。

(三)注重实践是最终归宿

对于辩证法的运用才是辩证思维的成果展示,也是辩证法的归宿。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也提到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