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习近平扶贫工作的三个维度

发布日期:2019-11-13     作者:耿静红

要:习近平扶贫工作既有着具体明确的操作指示,又有着丰富的理论启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之下,习近平扶贫工作体现了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三个维度的内涵:一是世界观维度,表明习近平扶贫工作是从人类的视角出发,着眼于整个人类的发展开展扶贫工作事业,而不是仅局限于我国贫困问题的解决;二是价值观维度,习近平扶贫工作从个体命运的动态发展过程出发,将扶贫工作看做是一个有阶段的进程,分阶段分类别推进,实现从生活到发展再到自由全面发展的整体推进;三是方法论维度,习近平扶贫工作以共同体理念作为方法论,在完成我国脱贫工作的同时,积极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经验借鉴,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新格局。

  

习近平扶贫工作不仅是指导我国脱贫事业的具体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重要内容。学习研究习近平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既是提升我们党员干部理论素养的需要,也是我们深入了解我国当前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以及我国当前脱贫工作现状的说明书。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来分析习近平的扶贫工作,也有利于丰富我们学习习近平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视角,增加新的认识。

一、人类:世界观维度

习近平扶贫工作从世界观维度来看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从现实的人和抽象的人出发,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是习近平扶贫工作对象的全面内涵,但具体表现为:从具体的现实的人到抽象的“类”存在,再到具体的人的逐步发展,也是习近平扶贫工作的理念指导。

(一)具体的人—抽象的类—具体的人

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即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习近平扶贫工作依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将具体的现实的人,即有着吃喝住行基本生存需求的现实个体作为扶贫工作的对象。

具体的现实的人是习近平扶贫工作的现实对象与具体化体现,也是扶贫对象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中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人”的特征表现为:一是生产物质生活,二是生产精神生活,而生产物质生活与生产自身又是内在的统一。生产自身,一切人类历史的前提都是有着实践活动的现实个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的发展就要以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作为发展的主体。首先,是维持生命的需要。其次,是生产生活的需要。人的实践活动首先满足了人自身的基本物质需求,保障了人的生存与生活,在此之外又延续了人自身的生产,为人类历史发展提供了主体资源,推动了历史发展进程,为历史发展提供了充备的物质与人力资源。

习近平扶贫工作的对象经由具体的人升华到抽象的“类”的高度,即第二阶段。抽象的人是习近平扶贫工作经由具体的人出发所经历过的转折阶段。抽象的人并不是指脱离实际生活需求的人,而是人的集合体。在这一阶段,具体的现实的人从空间域来看已完成其基本需求,因此需要实现从“具体”到“类”的发展。马克思从人的生命和生存本质,提出 “人是类存在物”,这一概括将人视作具有某种普遍的、共同特质的存在物,以至于生存于世界的所有人被统称为 “人类”。

最后回归到具体的人,此阶段是习近平扶贫工作对象范围的完成。在此处的人同第一阶段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说第一阶段的人是作为独立空间中独立个体存在的话,那么此阶段中则指的是作为普遍性共有性空间的个体,因此存在域有着差别;而从共同性来看,同第一阶段相比,此阶段的人同第一阶段的人有着相同需求。

(二)个体——整体

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是习近平扶贫工作对象在量的方面的体现,从世界观维度来看体现了习近平扶贫工作的价值理念坚持的是“大历史”的历史观。同世界各国的扶贫相比,习近平的扶贫工作以个人为出发点,以整体为归宿点,将扶贫工作放在了整个社会历史,要实现的是整体性的脱贫。

个体脱贫  习近平扶贫工作注重每个贫困的个体,真正维护实现每个个体的现实利益。同其他执政党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每一个个体一视同仁,目标是维护每个个体的利益。  

整体脱贫  习近平扶贫工作最终要实现的效果就是整体脱贫。通过对每一个个体脱贫的实现,达到贫困集体的整体脱贫。“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些都体现了习近平扶贫工作坚持的整体性内涵。

二、命运:人生观维度

人生观维度主要体现为习近平扶贫工作着眼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动态过程,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阶段的有针对性的来解决人的贫困问题、发展问题等。

(一)生存—生活

生存问题是人存在的最根本前提。解决贫困群体的生存问题是习近平扶贫工作的第一要务与初级目标。解决人的生存问题,是习近平扶贫工作的最根本的出发点,也是一个人维持生命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人要生存,就要吃饭,吃饭问题是关系人生存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扶贫工作从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前提出发提出了一套切合实际的脱贫方法。

人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所面临的就是生活问题。人的生活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安全等等。习近平扶贫工作在解决贫困群体的生存问题之后,继续改善人的基本生活条件,提升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生活——发展

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持续改善之后,就需要注重人的发展问题,这也是习近平扶贫工作的高明之处,即以前瞻性的、历史性的眼光来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关注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以思想建设为引领

习近平扶贫工作不仅注重提供物质层面的援助,更加注重发挥思想方面的引导作用,实现从“被脱贫”到“要脱贫”的转变。“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贫困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贫困人口所具有的客观方面不利因素导致,如生活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个人的独特因素等,另一方面是由于贫困人口的主观自身原因所致,即贫困人口自身存在脱贫惰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先扶智,明确脱贫主体,要激发贫困地区以及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内在活力,实现主动脱贫。注重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教育扶贫,通过教育阻断贫困意识和贫困的代际传递,推动思想建设。

2.以发展技能为基础

习近平扶贫工作在注重人的发展方面,首先,关注人的基本生存技能,为保障贫困人口获得生存与生活的技能提供培训。其次,注重人的发展技能培训,使贫困群体能够获得适用于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制定规划,以提高人的生存发展能力,并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为贫困群体提供尽可能多的技能培训选择,既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拉平贫困人口与社会普通人口的发展差距,提高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速度。从社会来看,加强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也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储备,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三)发展——自由全面发展

习近平的扶贫工作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来开展扶贫工作,为贫困人口脱贫后的后续发展提供了科学规划,既有利于每个人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实现。

发展不等同于全面发展。发展指的是以维持贫困人口的生存生活能力为主进行的技能培训;全面发展是指在人的物质生活得到较高的满足后,应积极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全面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才能为实现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提供具体的实现可能,在此之外才有精神文明的发展空间。因而只有消除贫困,才有机会为包括贫困人群在内的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越的精神发展空间,实现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程度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习近平扶贫工作的深层目标。习近平扶贫工作着眼于贫困人口的长远发展路径,规划了人的整体发展阶段。在进行扶贫的同时,注重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个人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目标追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抓住作为关键少数的贫困人口是重中之重。习近平的扶贫工作提到“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面貌。

三、共同体:方法论维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要求,习近平的扶贫工作运用科学的方法论,以共同体理念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共同体理念表现为,习近平的扶贫工作不仅仅是着眼于我国的脱贫工作,而是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的视角出发,致力于改善世界性的贫困问题。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世界各国的自身利益问题,要坚持共同体的理念,只有切实维护彼此的切身利益,才能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

(一)整体——区域共同体

习近平的扶贫工作坚持个体与整体相结合的方法,从关注扶贫个体出发,最后实现贫困整体的脱贫目标。我国贫困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习近平扶贫工作的最终目标指向,而是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同时关注周边国家的脱贫工作。我国脱贫成果的维护,除了需要我国国内各方的持续努力,还需要一个和谐良好的周边环境。这既是习近平扶贫工作的人道主义情怀的体现,也是我国实际情况的需要。

习近平的扶贫工作方法论首先体现为构建区域性的共同体,致力于区域性贫困问题的解决。从直接目的和短期利益看,区域性共同体有助于周边国家的减贫事业发展以及整体性利益的维护,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减贫经验;从长期利益来看,区域性共同体有助于稳固我国的周边环境,促进贸易流通与发展,进而巩固我国所取得的减贫成果。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周边邻国的有利资源,继续为我国的减贫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二)区域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区域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差异在于:空间范围的差异性,区域共同体的空间范围仅限定于特定的组成部分,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空间范围来看则是面向世界各个国家;共同之处在于:价值理念的一致性,区域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主旨都是实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既是习近平扶贫工作的价值理念,也是习近平扶贫工作的重要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学习贯彻。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美好设想,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而从我国当前来看,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则是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一个重要步骤。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只有当“共产主义”成为世界历史性存在的时候,共产主义事业才能真正实现。因此,共产主义不是某一国家的独特现象,只有当共产主义作为普遍性的存在的时候,才能保障它强大的生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积极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真发展、好发展。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习近平扶贫工作体现了丰富的内涵,是包括了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从理论层面来看,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也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补充与创新;从实践层面来看,是指导我国脱贫事业的操作手册,也是对世界减贫事业的新手段新方法,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下,习近平扶贫工作有着伟大的国内与国际意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世界各国的伟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柳州市委党校)

 来源:《柳州论坛》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