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理论广角

《柳州日报》:构建“三不”反腐机制

发布日期:2018-12-29 来源:市情研究室

□杜峰 

习近平同志在2016112日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一项调查显示,2016年有92.9%的群众对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比2012年提高17.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反腐败是深入人心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反腐工作任重而道远,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今后,仍须在构建和完善反腐机制上做文章。 

首先,建立“不敢腐”的惩处机制。依据党纪国法,认真执行制度,建立严格的法律惩处机制,形成让有贪污之心的人不敢腐的高压态势。至少要让大部分公职人员、党员干部不敢腐,对他们形成一种威慑。从法律专业的角度来谈,对于违法乱纪的惩罚,只有高于他违法贪污获得的时候,才会有效果,建立这样的法律惩处机制,让有贪腐之念的人不敢腐。 

其次,构建“不能腐”的监督体系。通过一系列工作、制度机制,即使想贪,但很难找到机会,钻不了制度和法律的漏洞。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完善反腐的调查、问责、监督制度体系,尤其是要做好堵住制度漏洞的工作。具体操作上应遵循好生疏化和透明化两个原则。所谓生疏化,就是把“熟人”外推为“生人”,制度制定时充分考虑到必须避免因“人情”的困扰而滋生腐败的风险。所以我们在落实执法、监管与考评等事务过程中通过一系列举措建一道“防火墙”,比如“异地管辖”“第三方介入”“抽签式”等,与被执法、被监管、被考评者之间,建一道“隔离带”。所谓透明化,即让官员信息、财产透明化。从国际经验来看,让官员信息、财产公开透明是监督成本低而且高效的促进廉政的创新举措,也是我们国家正在探索、未来将要实施的廉政制度创新的方向。无论是“走后门拉关系”还是直接钱权交易,只要扩大知情人的范围,是能够受到大多数人的及时监督的。让知情的“陌生人”多于“熟人”,在“熟人社会”中,是监督的前提条件。 

第三,树立“不愿腐”的价值观念。组织上要加强教育,让公职人员、党员干部思想上不愿意腐。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尤为重要,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让领导干部即使有这个条件,他都不愿贪、不愿占。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一是把“不想腐”的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二是通过思想教育,把在领导岗位上的党员干部培养成“不想腐”的人;三是制定一个配套容错纠错机制,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吃“定心丸”,抛去顾虑,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去放手闯、大胆干。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