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理论广角

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发布日期:2019-11-13     作者:谭清华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人类面临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他们不可能就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著作中包含了极其丰富且具有前瞻性的农业生态思想。当前我国乃至全球农业发展的现状,即对土地的掠夺性使用所造成的农业不可持续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来解决。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需要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进行科学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从哲学层面上考察,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农业生态思想内涵丰富,其生命力在于他们对农业生产的考察不仅从农业生产的本身出发,而且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同样认为在农业生产中要处理好农业生产与向土地的返还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其必须依附于土地,因此,农业生态系统是最典型的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与能量变换的生态系统。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不是专门针对农业生产而言的,但其分析中大量采用了农业生产的实例来说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对自然的破坏以及自然对人类不合理生产的报复。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农业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马克思恩格斯农业生态思想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非常多,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在于通过生产实践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平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劳动实践基础上的物质变换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思想,构成其农业生态思想的核心。一方面,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从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和能量,用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从而摆脱人对自然界的依附,把自然界物质天然形式转变为社会形式。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自然界获取能满足自己各种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同时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也向自然界排放一定的废物,使其进入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系统。另一方面,物质变换具有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从而劳动具有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他还进一步指出:“劳动过程,就我们在上面把它描述为它的简单的、抽象的要素来说,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为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无论人类社会的物质变换采取何种形式,也不管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如何,这种物质变换都是永恒的,因为物质变换为人类进行其他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恩格斯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就此而言,建立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物质变换活动是任何社会制度下都必须进行的人类实践活动,是纯自然的物质变换手段和形式。人在自然界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具有受动性,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就在于人类从自然界的取得和向自然界的返还这个物质变换过程中要实现动态平衡。

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两个和解”。马克思主义认为,造成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在于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马克思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3]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到这一段历史,他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恩格斯在总结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人与社会之间的问题。不改变社会关系,就不可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马克思指出,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即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就必须实现共产主义,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他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恩格斯这种对人与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方案的设想,透射出他们对整个人类的终极命运的关怀,这是他们的农业生态哲学或者他们整个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正因为如此,萨特断言:“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最后,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最终价值追求。无论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是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最后都归结到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一基本的价值追求:“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必须在生态系统中才能实现。因此,无论是对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类的人的发展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之上进行的,体现了他们把生态系统看作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的思想。“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著名学者俞可平认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或根本命题”。其实,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哲学在任何时候都要贯彻的主题或贯穿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条红线。

(二)从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层面考察,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的关键在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日益增长,人类越来越需要从土地上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人类通过农业技术的发展、生产组织形式的改进以及土地制度的变化等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其目的都是扩大土地向人类提供产品的能力。这种追求农产品产量最大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必然造成农业的不可持续发展。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提出以休耕、轮作等方式恢复土地肥力。马克思还对人类排泄物的回收利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循环经济思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把物质变换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分为两种,即消费性排泄物和生产性排泄物。他认为,只要把这些废弃物放到合适的地方,都能变为有用的资源,他说:“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还认为,人类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使原料价格昂贵,这是排泄物回收再利用的经济原因;大规模农业劳动即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则是排泄物回收再利用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无论是大土地所有制还是小土地所有制都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大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土地所有者和农场主为了尽快增加地租和财富,采用一切手段榨取和滥用地力。小土地所有制由于缺乏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只能不断通过透支地力来获得更多的农产品。马克思认为,只有消除了对土地的私有权,人类才能共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才能避免个别生产者滥用自然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才能作为土地的受益者,作为土地的“好家长”不断地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使农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共同控制”的途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

(三)从具体影响农业生态的因素方面考察,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的关键在于辩证地看待各因素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农业生态的改善需要依靠土地改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实现。土地改良既包括直接的,如灌溉、排水、施肥,也包括间接的,如农用建筑,还包括以化学方式进行的改良活动。利用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可以提高土地产量。土地肥力影响农业生产,而土壤是自然肥力的物质载体。马克思将土壤肥力的变化和社会生产方式联系起来,认为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采用不同的耕作方法,对土壤的影响是不同的。耕作方式的不合理会导致耕地的湿度等发生不利于耕作的变化,因此,人类应该有意识地对耕作进行控制,作为“好家长”,将经过改良的土地交给下一代。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非常关键,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都能使农业获得巨大的发展,尤其是在东方国家,政府为农民的农业灌溉提供水利基础设施是东方农业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用电促进植物的发芽和生长。但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也看到了利用这些措施对植物的生长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控制的不良影响。农业化学和农业机械的应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同时也会对农业生态产生负面影响。即使人们在耕作中对土地进行了改良,并且尽可能地想把这种经过改良的土地保持下来,但是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还是会对生态造成破坏。

资本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使农业生产由利润原则决定,这使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生产方式迅速发生变化。资本可以说是现代农业的助产婆,资本在农业中的应用一方面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也使农业生产由利润原则决定,从而使以追求高产出为直接目标的生产者过度使用土地,加速土地的耗竭,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农业生产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过程,农业生产状况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是否协调的直接反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一方面土地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农产品,另一方面土地也需要人类正常的物质返还。但人类农业发展的现状却更多地表现为在加大对土地物质索取的同时,忽略了对土壤正常营养物质的返还,相反却向土地及水资源中排放过多的影响自然界自我恢复的化学物质。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意义首先就在于明确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生产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维持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关系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组织形式的变革的基础。

(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定社会形式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农业关系表现为如何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如何对农产品进行分配和占有、如何消费农产品等社会关系。农产品的生产首先需要生产要素,如土地、水等自然资源。人类在从先辈那里继承一定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继承了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下的农业生态资源,人类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是进一步对农业生态资源进行的改变。农产品的分配和占有其实质是对以农产品为媒介的农业生态资源的分配和占有。农产品的消费则一方面表现为人类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转化为自身物质能量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实现正常返还给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过程。可见,当今社会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农业生态系统以及人类为争夺农业生态资源而产生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为指导,就是要深刻理解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背后,实质上就是人与农业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致力于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三)把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体系

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得更为直接。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强调人类对农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是工业文明下以利润原则作为驱动力的农业生产方式所不能实现的。以往的农业现代化强调了农业的工业化、化学化、电气化以及农业生产和流通的信息化,而对农业生态系统则关注得较少。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中,没有农业生态化就没有真正的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生态化,农业现代化也就失去其实现的物质载体,充其量也只是加速把人类农业发展推向绝境的农业工业化。

(四)在农业现代化中保持农业生态平衡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的存在具有优先地位,人类实践活动受制于自然,但人在自然中有主观能动性,人类以劳动为媒介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使用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即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告诫人类应该作为“好家长”将改良过的土地交给后代。但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自然中心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为指导的农业生态化并不是要放弃农业发展的农业生态化,而是要在发展中维护农业生态平衡。没有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没有充裕的农产品供给,在农产品短缺的压力下农业生态平衡也无法实现。

作者单位:中共柳州市委党校

来源:《柳州论坛》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