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理论广角

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发布日期:2019-12-10 来源:基础理论教研室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厅局班“坚定文化自信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课题组

2019年01月21日08:40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改革对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作用,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清醒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指引,对于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把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筑牢文化自信之基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价值观引领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文化惠民的体制机制日趋健全,文化建设的凝聚力显著增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实践不断深化,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实力持续壮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民族文化生机活力空前焕发;文化领域深化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建构持续推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总起来看,文化领域改革开放的实践为铸就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面向未来,得时代风气之先的文化领域必将高扬改革开放的精神标识,为不断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砥砺前行。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内容的准确把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标识,制度、旗帜、价值观等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第二,鲜明的人民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化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化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天职。第三,鲜明的继承性。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绚丽光彩,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种伟大实践本身也孕育了绚丽多彩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第四,鲜明的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精神支撑。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应以此为引领,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属性基础上,切实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始终坚持以文塑魂。文化的灵魂,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的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讲软实力、文化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牢牢把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作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自觉做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关键在于始终把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作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在工作实践中,要坚持把握群众视角,研究群众诉求,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激活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最具改革创新精神的。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创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制胜之道。只有不断深化改革,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文化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我们应当把创新作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对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开掘和利用,提高创意含量和竞争优势。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使创新成为文化领域的主旋律、最强音。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促进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就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千方百计地弘扬,使其惠及当代、恩泽后人。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广泛吸纳、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越是自信,就越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越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得到丰富发展。同时,开放包容不是盲目崇外,学习借鉴也不是照抄照搬。在对待外来文化上,一定要有分析、有比较、有鉴别,做到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吸收外来文化,贵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重在实现中国化、本土化。

〔课题报告执笔:陈新华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副主席;成员:马学斌 审计署金融审计二局局长,贾伶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文化交流部副主任,曾武宗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医药生物发明审查部副部长;指导教师:李媛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教授〕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