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考察

发布日期:2019-03-26      来源:科研科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史党建研究院 夏璐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毛泽东同志对实现党中央在政治路线和政治方向的统一领导所做出的全局把握,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的各项宏观要求;负责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日常工作以及其他战线的领导同志在各自领域所作的有关中观层面的制度构建;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既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体现,同时也提升了各级干部的政治认知力。

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共中央就决定在人民政府内成立党组,这主要是为了实现党中央对人民政府的领导,从而有助于中央政治路线的执行。按照要求,中央一级机构都必须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工作,凡中央一切有关政府工作的决定,各级党组必须保证执行,不得违反。为更好地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及各项具体政策,保守党与国家的机密,加强党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保证党的一切决议正确实施,党中央决定成立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组和各级纪检委的成立,为保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提供了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干部保障。可见,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就很明确要确立、维护和不断加强中央权威,从而保证民主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及各项恢复和建设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有序展开。

1950年5月1日,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和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整顿党内作风的运动,其重点是各级负责担负领导工作的党员干部。经过半年时间的全面整顿,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作风都有了明显改善,密切了党和人民的联系。1951年2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讨论了包括全面整党在内的8个问题。会议提出,整党、建党,均须由中央及各中央局实行严格的控制,下面不得自由行为 (这里的下面主要是指省级及以下)。3月底,中央在北京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具体贯彻2月份政治局会议的决议。刘少奇在会上指出必须要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一次普遍的整顿,并要求“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会议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和《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对整党和建党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随后各地逐渐发现党中央为维持新生人民政权做出的各项决策在地方没得到完整有效的落实,一些基层组织和干部表现出了一种“打下江山然后可以为所欲为”的状态,这给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很大触动。11月份,他连续批转了中央东北局和西南局处理干部严重贪污问题的报告,指出 :反贪污反浪费是全党一件大事,我们需要来一次全党的大清理,彻底揭露一切大中小贪污事件,这样才能遏止很多党员被资产阶级腐蚀的极大危险现象,才能克服七届二中全会早已预料的情况,并实现七届二中全会防止腐蚀的方针。

1951年12月,中央下发《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1952年1月 26日,中央发出《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基层组织的整顿基本完成任务,1952年10月25日,“三反”“五反”斗争正式宣告结束。通过一系列整顿和建设,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组织和干部)明确了人民政权为人民服务的性质,有效地清理了腐朽和落后思想,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把握宏观政治方向、构建中观政治制度、形成微观政治认知力的清晰脉络。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经过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从1953年起,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时期,这也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在本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经济战线的革命以外,还十分强调思想和政治战线的社会主义革命。因此,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更多地体现在对各级党员干部政治认知力的塑造上,而这种政治认知力也正是通过思想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来实现的。此外,在这一时期,宏观政治方向和中观政治制度,也都是按照上述标准来进行把握和构建。

1953年3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各部门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加强中央对于政府工作领导的决定》(草案)。这一安排,体现了党中央对政府行政事务在政治方向上的严格把控。8月,毛泽东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重点批评了当时在经济管理和财经工作中出现的分散主义倾向,指出我们党“历来强调党的统一领导,反对各个党的组织和党员个人向党闹独立性,反对无政府无组织无纪律的错误倾向”。9月至10月,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其中心任务是动员全党从组织上保证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保证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现,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组织,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党的战斗力。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除了提出有关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变之外,还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不久后召开的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会议最后一天的讲话中指出,“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

1957年4月,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希望借此克服近几年来党内新滋长的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从而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改进作风,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整风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按照“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的方针,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配合着整风,8月8日,中央发出《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并指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是一场不可避免的重大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于是,在经济战线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针对党内的整风以及针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陆续开展,党在思想战线和政治战线发起了具有相同重要意义的社会主义革命,其目的就是要把握政治方向,以及在基层干部和党员中形成政治认知力。

1958年2月,中央发出《关于下放干部进行劳动锻炼的指示》,文件指出,为了建立起一支有阶级觉悟和业务才能的、经得起风险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动员大批知识分子干部到工厂、农村去参加体力劳动,到基层去做实际工作,主要是到农村去参加劳动。

1961年8月底,中央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其目的是帮助干部自觉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作风,克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违反政策的错误,以便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增强党性,多快好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62年1月,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总结整风运动和“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会各级领导干部在会上达成认识上的统一,即调整国民经济争取迅速扭转经济困难局面,仍需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全面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年底,中组部召开了组织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指出今后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继续教育党员、有重点地整顿基层组织、加强党在基层组织的经常工作,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党员质量、纯洁和巩固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的目的。

自1963年开始,伴随着农村“四清”运动和城市“五反”运动的相继展开,极“左”思想和路线逐渐在中央占支配地位。人的主观意志被无限夸大,群众运动的功能被无限扩大,各级党组织和干部受到严重冲击,党的领导力实际上受到了严重削弱,正常的党的组织活动和党的领导都无法保证,推进和巩固党的政治建设更无从谈起。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文革结束和拨乱反正后才得以逐渐消退,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建设被重新提及并予以高度重视,政治建设也通过宏观层面的政治方向、中观层面的政治制度和规矩以及微观层面的政治认知力等角度得以推进。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拨乱反正的进行和改革开放的起航,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也需要党的建设为其保驾护航。1978年12月,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拨乱反正全面开展。党的建设也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上全面实现了拨乱反正。在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政治建设体现在重视长远性问题,如培养接班人等问题的解决上。邓小平同志指出,组织路线的问题很多,“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为了进一步解决党的组织路线问题,坚持并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提高党的战斗力,1980年2月召开了十一届五中全会,其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其中涉及到政治建设的内容包括: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持党性,根绝派性;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努力学习,做到又红又专。这一《准则》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法规。

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正式启航。在大会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指出,今后一个长时期,要抓紧4件工作: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实现前三项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就是第四项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这也是执政党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从1983年底到1987年5月,中央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除了整顿党的组织,还对作风问题提出了新要求。虽然政治建设这一概念尚未形成,其内涵外延也尚未完全明确,但是实际工作中通过对相关方面(如作风和思想)的不断强调和具体要求,政治建设的认识和实践已经呼之欲出。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关于党的建设,这次大会的报告仍是从密切联系群众、反腐拒腐、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角度展开。1994年9月,中央专门召开了一次讨论党的建设的全会,即十四届四中全会,同时将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高度。在此基础上,中央明确提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就是“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随后在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的几年中,中央先后部署了学习邓小平理论、在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三讲”教育、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等活动。在这些实践的探索中,党的建设的认识和措施也逐渐成体系,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包括政治建设)也逐渐推向新的高度。

进入21世纪,全球化趋势加强,改革进入深水区,国际国内斗争形势加剧,这使得政治建设被摆上了更为关键的位置。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党的55年执政经验作了系统总结,在不断推进思想创新、密切同群众联系、以发展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等经验之外,更强调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同时也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要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适应时代发展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在此经验基础上,文件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近30年的改革开放探索和实践,使得我们党逐渐形成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理论和实践,并在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上正式提出。大会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2009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总结了我们党执政60年的基本经验。不难看出,从党的十六大召开到十八大前夕,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日渐明确,在这些基本构成要素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政治建设,但实质上所有的工作都指向一个核心任务,那就是巩固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强调,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上的创新,毋宁说是对中国共产党光荣传统的复归和复兴。毫无疑问,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当前,在改革开放4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中国共产党既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也需要对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历程做一番深入归纳和总结。理论创新和坚守传统对于党的事业而言,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如虎添翼,更是锦上添花。正如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样,理论创新和坚守传统也应该是值得兼顾的两个方向。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政治建设,正好符合了这种两手都要硬两方向都发力的重要趋势,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19年第2期


文档附件:  

相关链接: